前段时间和大家分享了PCR反应的过程控制,今天来聊聊PCR的操作手法。实操可以说是整个PCR实验流程中最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一环。
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自己当初的一些经验心得,仅代表个人看法。
先说体系配置(各组分分开,非预混液)。配置前先计算好所需要的各组分体积,统一配置好后再进行分装。有的同学可能会心疼试剂,独爱单孔配置方式……但对于实验来说,一次即可顺利获取有效结果才是最大的节约。在体系的配置时需注意一下各组分的添加顺序:先加诲dH2O,其余组分再按体积大小依次加入。排液时,吸头扎入液面以下排液,排出液体后严禁原处反复吸打润洗枪头(引物、酶、模板尤其需要注意)。吸头有一定的吸附性,液体被排出后,如在原处润洗组分会被反吸回吸头,经过叁五次的润洗可能会使目标组分有严重的损失。如果想将吸头内的组分充分转移,换个位置去润洗吸头。体系混匀也需注意,可以用合适量程的移液器缓慢吹打5-10次,也可以缓慢上下颠倒混匀;如果需要用涡旋振荡器混匀的话,转速尽量控制在600rpm以下,转速过快的话对酶的损伤较大,低拷贝模板的曲线是否起跳差异会比较明显。体系分装到pcr反应管时,移液器保持“吸一打一"的操作,不易生成气泡。
再说实验环境。老生常谈的要在超净工作台内配置反应体系,生物安全柜内添加模板。超净台内,按照常规操作不会有太大问题;生物安全柜可是气溶胶污染的重灾区。生物安全柜内气溶胶主要来源于加样后的弃吸头,生物安全柜内以循环风为主,弃吸头内的残留模板很容易会随循环风弥漫整个安全柜的内环境,所以每次实验完都需要及时把弃吸头打包好取出安全柜。尤其遇到中午没有完成整个实验下午还要继续爆肝的情况,一定要把垃圾桶内的弃枪头清理干净,如果没有人使用的话就擦拭后进行紫外照射。实验结束后的台面清理及紫外消杀均属基操,但需切实落实到位。
最后分享一下复孔实验如何操作可以提高曲线的成束性。配置反应复孔时,可以参照统一配置体系的操作,将所有反应孔的模板和体系混和好再逐孔分装。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跳孔的风险。如果是低拷贝扩增(Ct值33以后曲线起跳),就不推荐模板混入反应体系再分装了,此时还是老老实实的逐孔加入模板更为稳妥(泊松分布影响明显)。
此时是不是觉得自己强的可怕,迫不及待的想要实验一把?先别急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星空大象天美麻花在线看专注PCR仪16年,可为您提供各类梯度PCR仪及qPCR仪,助力您的研究!
微信扫一扫